1. 首页
  2. 濠江区

濠江区居住文化

辖区居民在明、清时已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各乡村闾里有各氏族的公厅、祠堂以祀其祖先,周围为其派孙住宅。

明代房舍宽敞,每座占地1亩或超1亩,至清末则1亩可建两进屋4座。

墙高不超过6.66米,铺间檐高不及3.33米,乘马而过时檐与眉齐,抬轿者有时弯腰而行。

清末民初,大街的临街店铺相继改建,檐高3.33米以上,内可架木为矮楼。

小的祠堂1厅2房,1拜亭,1天井,左右两廊,建大门的有两库房、不建大门的建3门4柱。

大的祠堂为3厅1亭,中座为客厅,两廊、两库房、两天井,门口置石鼓或石狮,祠外为大阳埕。

公厅一般是进大门为天井,两旁走廊,后为1厅2房。

大的公厅似大祠堂结构,但不建拜亭。

有余地的不论公厅或祠堂均建后库1厅4房或1厅2房;旁建偏屋,称厝包,以供扩居。居民建筑住宅有“四点金“下山虎”、“竹竿厝”。

四点金计有前后厅各1,大房4,八尺间4,伸手房2,天井1;下山虎有厅1,大房2,伸手房2,天井1;竹竿厝为3间或5间平房相连。

富豪之家还建“驷马拖车”即中央为祠堂,左右各建2座四点金。

殷实之家建四点金,小康人家建下山虎,普通百姓建瓦木结构平房,或用涂泥、灰砖建低矮房舍,山僻地区还有石砌平房。

明、清建筑材料都以贝灰和木料构筑为瓦屋平房,楼阁极少。

鸦片战争后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洋楼”。

民国时期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商业楼。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建筑渐多,80年代以后,居民楼大增,新建的楼房从2层渐增高至6层。

住宅楼有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楼房的装饰或以水泥洗石、或贴瓷砖、马赛克;内墙涂料由贝灰水改为乳胶漆等。

本文来自汕头市濠江区志2013,观点不代表濠江旅游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https://www.haojianglvyou.com/141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haojianglvyou.co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