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濠江区

濠江区人们交往习俗

濠江人注重人际关系,讲究礼仪,自古至今,各种称谓长幼有序,不得违背,无论你在外发多大的财,做多大的官,成多大的名,回到家乡,老伯、老叔、阿伯、阿姆等照样按辈分称呼,否则会遭乡人指责。

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学、“出花园”,到结婚、生孩子,以及家庭喜丧,各个环节都有一套礼仪。如有亲友出远门,照礼要送物品叫“顺风”;

番客回乡,亲邻要送鸡蛋表示圆满……这些传统礼俗,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但比以前有所改变或简化多了。

旧时,人们上街(指乡村到市镇一带)多带市篮,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远行携带衣物等,平民用粗布包袱,有的用浴布作袱,有钱人用藤荚哔或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行使用军用挂包。

妇女多用花布手提袋,也有用外洋来的提包。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手袋背包、皮箱、旅行袋等随人喜好而用。

过去,远行者或外出过洋谋生者,因远离故土,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启程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翻、倒、死一类不吉利的话,以祈平安,延俗至今。

境内渔民多有饮酒嗜好,出海生产,早饭极为简单,只求填腹。

当捕获到鱼时,则以鱼当饭,吃鱼时,吃光了一面需转过来吃另一面时要说“顺”过来,不能说翻过来,因忌“翻”含有“翻船”不吉利之意。

境内居民向来尚礼好客。熟人相遇,大多会招呼问好。

路上遇到相识之人,互道一声“你好”或“你早”,较为普遍的是问一句“食未”(吃饭了吗)。对长者则以辈分相称。

对年纪大于父母辈的人,称伯、姆;对年纪小于父母辈的,称叔、婶;

年纪大于自己的称兄、嫂或姐;年纪小于自己的同辈称弟、妹。

在城镇中,对一般来访客人称“叔、婶或阿姨”,起身招呼或握手后,请坐、请茶,或留客以饭菜招待。

婚庆嫁娶,宴请客人,先发请柬,后客人送礼登门道贺,主人立于门口恭迎。客人人席,礼让首席,主人派人陪酒。

进餐中,主人提壶敬酒,以表谢意,敬酒再三谦让称怠慢”。

进餐结束,客人告别,则派人端烟、端茶,主人送至门口招呼“慢行”或谦说“招待不周,请包涵原谅”。

逢年过节或家有喜庆,亲朋好友间互相道贺。

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常以“过门是客”相待,遇事相互商量,相互帮助。

濠江人对家庭成员以社会各种人的称谓,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记述如下父母:新中国成立前称阿爹、阿叔,阿妗、阿姨;今多称爸爸,妈妈。

祖父母称:阿公、阿妈。曾祖父、母称:老公、老妈。伯父、母称:阿伯、阿姆。叔父、母称:阿叔、阿婶。姑父、母称:阿丈、阿姑。

外祖父母称:外公、外妈。舅父舅母称:阿舅、阿妗。姨夫姨母称:阿丈、阿姨。兄弟称ε阿兄、阿弟。

嫂子称:阿嫂。弟妻称:弟妇。姐妹称:阿姐、阿妹。姐夫称:阿郎、阿兄。妹夫称妹婿。侄儿女称:逗孙、走孙。孙儿女称:逗孙孙仔、走孙、走孙仔。

大妻称:翁姐。丈夫妻子称:翁(安)、老公、阿老、伊阿父,老婆、厝内、伊阿母、姿娘人。妯娌称:同西、阿姆、小姆。

儿子、女儿:逗仔、阿奴、走仔、姿娘仔。儿媳妇称:媳妇、“心哺”。

孙媳妇称:孙“心哺”。侄媳妇称:侄孙嫂。岳父、母称:爸妈(背称丈人、丈姆)。妻的兄弟姐妹称:妻姨、妻舅。妻的嫂子称阿妗、妻妗。

妻的姐夫、妹夫称:同门、同襟。女婿称仔婿。

儿媳妇和女婿的父母称:亲家、倩姆。

甥儿、甥媳称:外甥、甥媳妇、外甥嫂。甥女、甥婿称:外甥女、外甥婿。

妻之表兄弟、连襟之兄弟称:姻兄弟。

对养父母、继父母称谓一般与亲父母称谓相同,结契兄弟姐妹及其父母称谓一般也与同胞兄弟姐妹及生身父母称谓相同,或在其称谓前加一“义”字或“契”字。

世交区别年龄长幼称为世伯、世叔、世兄、世弟、世姐、世妹、世侄等。

对不相识的人,从前尊称先生(对男的)、小姐、太太(对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论性别、职业、职位,一律称同志;

80年代以后,一部分人开始恢复称先生、小姐,更多的人根据年龄大小分别称男的为阿兄、阿叔、阿伯,称女的为阿姐、阿姨、阿婶、阿姆。

本文来自汕头市濠江区志2013,观点不代表濠江旅游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https://www.haojianglvyou.com/141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haojianglvyou.co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