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以前,河东乡与河南、河北统称河浦乡。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河浦乡是一个紧密连结不能分割的整体,河浦街道现还辖肚桥、楼下社区居委会。
河浦街道位置在县治南端,皆山面海,濠江穿过乡之东界归汇南海,沟通汕头、达濠的水路运输,汕头至海门公路穿过此间,所以在军事和经济上,它都具有一定的位置。
河浦一名豪山,可见“山”对河浦的地形、地貌具有很大的影响。原来秦岭山脉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地方,分出一条向西、南行的山系,蜿蜒起伏形成五华、揭西的半高原山区,到了普宁,这条山系再分成南陵、北陵二股。
南陵经大南山、两英、沙陇到田心、华林入海;北陵经北山、双髻山、金浦、舒展至棉城这块平原,又重新崛起为东山和掠鸟山。
掠鸟山海拔278米,是河浦诸山的主峰。因为它的海拔高,位置又处于潮汕、海陆丰滨海平原的边缘,所以在南海作业的渔船,都把它和蜈田、上人家的香炉山,当做天生的指示方向的灯塔。
掠鸟山在河浦西面,延伸为二系:一系东北行,结崎山埔、叠石、刺禾、跌马、宝岩、棉花村、草屿、香炉山入汕头海;一系西南行,结大脚虾、前径伯公岭、岗头蜿蜒至海门莲花峰处入海。
由于掠鸟这二条小山系盘踞在河浦乡南、西、北三面,所以本乡地势自此折而向西,群峰攒聚,连绵起伏,构成一条宽广雄伟的丘陵地带,作为棉城、城郊和河浦区的天然疆界线。
由于西、北多山,东南濒临江、海,全乡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带,把整乡分成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山峦起伏、宜于造林种果的山峦地带。大脚虾、石音坑、铁鸟坑三个水库便镶嵌在这群山之中。
第二阶梯是半丘陵地带,水田、旱园交错其间,自创乡以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是本乡乡民主要耕作区,现在的住宅区也位于这地带内。
第三阶梯是建国后由鱼堤围星而成的几千亩堤田的冲积地带。这些温田地质肥沃、渠道纵横、灌溉便利,是现在全乡的主要谷仓。
建国前,富有想象力的乡民,把河浦乡摹拟为一只躯体庞大的螃蟹。从西面山边爬向东边江畔鱼温。
若登山俯瞰,全乡南北宽、东西狭、轮廓略成椭圆形,恰似螃蟹躯体。
自乡东北角和东南角又各有一条起起伏伏的隆起地脉,一直伸展到右面玉石乡和左右蟹脚岛,宛如螃蟹的两只螯足。蟹身加上螯足,螃蟹便栩栩如生了。
建国后,人民政府在我区进行地质勘探,在现在的尖山周围及本乡西南部旱园区“大埔”地方,都发现有红树林的遗骸,这些植物只适宜生长于海边浅滩上。
另外本乡东南的浮山,据说以前四周都有海水围绕着。从这些历史和事实来看,在河浦创乡以前,濠江江面要比现在的宽阔得多,几乎伸展到本乡建国前的住宅区。
当时可供种植和居住的山地很为狭小,大体是群山周围的坡地和山谷间的洼地,山系长年不断经受风化雨淋,泥沙大量流失冲积于濠江边沿。
年复一年,江边积聚了大片浅滩和海坦。海坦西面又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池潭,星罗棋布般环绕在乡的东面。
明代乡民筑寨御贼,东面的防线,就是利用这些天然池潭挖凿改建,构成一道天然濠沟,两端再和乡北面的寨墙连接,把整个乡里围在这椭圆形的防线里面,因东面由池潭围成的乡界,或凹或凸,很不整齐,因此,河浦乡也有一个浑名叫做“缺皱寨”。
及至清代,乡人口猛增,便积极向东面江岸发展,把浅滩沙地围星平整,成为水田、旱园。
现在河浦乡东面一些地名,如东关围、旧田下、新田下、堪仔肚、咸田洋肚等等,顾名思义,就可知道这些耕地是由江边冲积地围星而成的。
太平洋,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太平洋信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每年最热天气出现在大暑、立河浦街道约位于北纬22度,濒临秋前后,每天最高温度平均在33℃以上:最冷天气出现在大寒、立春前后,每天最低温度平均在8℃以下。
早春常出现阴雨连绵或低温霜冻,对春播影响很大,夏季则常受台风影响或袭击,对早造稻谷及其他作物威胁极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濠江旅游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jianglvyou.com/1552.html